炎炎夏日,正好讀書。
對于放暑假的孩子們來說,用這兩個月遨游書海,再合適不過。
暑假前夕,學校、老師、媒體、出版社等都會給孩子們列出五花八門的書單,精心搭配了文學、科學、藝術、體育等方面的各類書籍,可謂是一道道“營養(yǎng)套餐”。
眼下,暑假已經過半,要說這些“營養(yǎng)套餐”吸收得怎樣,恐怕多數孩子不一定能達到預期。
近來就有家長向筆者反饋,雖然自己也希望孩子能多讀書,但發(fā)現不少書單要么不適合自家孩子,要么就是變成了讀后感、手抄報等作業(yè),孩子有抵觸。此言一出,不少家長紛紛“附議”。
一邊是社會各界的“用心良苦”,一邊是孩子們的“消化不良”,推動青少年閱讀,到底該何去何從?
溫州城市書房
一
“少年智則國智,少年強則國強”,梁啟超留下的鏗鏘語句,早已道出了青少年之于國家的意義。在青少年閱讀這件事上,家庭、學校、社會都達成了一致,不敢懈怠。
今年春天,國務院和省政府的工作報告中,關于全民閱讀,都由以往的“倡導”提升為“深入推進”。一張張書單,更是體現了社會各界對青少年的關心和期待。
然而,如此關心期待,是否真的能填補孩子們的精神需求?
其實,青少年暑期閱讀不理想,不能全怪孩子。“書單”也需要反思。
在網絡上搜索一下,各類書單大多仍以推薦紙質書為主。但是,讀物匱乏的時代早就過去了,現在孩子們要看、要聽的內容不是不夠,而是太多了。
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,多元媒介制造的視聽震撼遠遠勝于文字,長長的書單還能否吸引孩子們的興趣?
蕭山書城
當然,書單的推薦者自然也考慮到了這些問題。于是,伴隨書單,往往還會一起“布置”些讀后感、手抄報等任務來督促閱讀。但這些,反而成了閱讀的負擔,也就難免青少年敷衍讀過、應付了事。
歸根結底,有些書單過于“冷冰冰”,缺少了溫情的引導。有些書或許連推薦者自己都沒認真讀過,就一股腦地被推到了青少年面前,而至于孩子們讀不讀、怎么讀,都不是“書單”所考慮的了。
我們不能全然否認一張張書單的指導意義,而書單若是沒有真正落腳于閱讀這一行為,最后收獲的也將是“推而不廣”。
二
閱讀的目的之一,是拓寬眼界、認識世界。
說到底,推廣青少年閱讀,目標不在于讀的書多,而是要看青少年是否真的從閱讀中收獲了知識和樂趣,又是否發(fā)自內心地愛上了閱讀。
這些年,浙江推出了一系列青少年閱讀推廣活動,在實踐中得出了一些值得探討的經驗。
其一,愛玩是孩子的天性,也是孩子們認識世界的方式,面向青少年的閱讀推廣,也一定是順著天性而有所為,基于書本而不局限于書本,開發(fā)更多新“玩法”,尤其是引導孩子們多動手、多實踐。
早在2020年9月,浙江省社科聯與錢江晚報一起,發(fā)起了“浙里·悅讀”讀書會聯盟,至今已有24家成員單位,其中不少讀書會把青少年閱讀推廣作為工作重點。
比如今年夏天,鑫藏修公益書屋組織二十多位來自杭州市區(qū)的青少年,跟隨“走進宋韻”夏令營來到余杭百丈鎮(zhèn),觀察竹子的生長、體驗竹簡制作,最后在竹簡上謄抄宋代詩詞。這段經歷,讓孩子們對閱讀留下期待和快樂的印象。
讀萬卷書,也要行萬里路。到大千世界中體會知識的奧妙,在切身經歷中感知學習的快樂,閱讀才會產生入腦入心的效果,閱讀興趣也會提高。
其二,這一代青少年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,對他們來說,傳統(tǒng)閱讀也可以呈現為新媒介形態(tài)下的多元互動。
如果問問身邊的小學生,你會發(fā)現,不少孩子都擁有自己的社交賬號,甚至還有數千粉絲,他們說起短視頻制作來都頭頭是道。
“我是小小書香大使”公益短視頻活動中,許多孩子以“推薦人”的身份,向網友介紹書籍,分享閱讀體會。有的孩子甚至讀書、推薦、制作視頻都一手獨立操辦,孩子們的充實和自信,也就油然而生。
興趣是最好的老師。與其讓孩子悶頭讀書寫讀后感,倒不如讓他們以全新的方式去分享、展現和探索。
三
推廣青少年閱讀,培養(yǎng)興趣是第一步,往深了說,終究還是希望孩子們能在閱讀中,鍛煉獨立思考和鉆研的能力,幫助他們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克服一個個困難、實現一個個目標。
不久前,作家袁敏在新書《巴大叔和他的孩子們》里記錄了“科學特級教師”陳耀的故事。
這位在書里被稱為“巴大叔”的小學科學老師,在溫州當地小有名氣。為了帶孩子做實驗,開壞了自己的兩輛汽車,貼進去了十多萬元的科學實驗器材,每個周末還帶孩子去戶外“探險”。在他的引導下,孩子們一個個充滿了探索求知的欲望,為了揭開科學謎題,自發(fā)去尋找答案。
所以,“巴大叔”又何嘗不是孩子們的“隱形書單”?
“拔節(jié)孕穗期”的青少年更需要的是熱愛閱讀的“陽光雨露”,這樣的氛圍需要全社會一起營造。
只是,要把這些做好,遠比列一張書單要難得多。正如許多網友所說,如果大人們都滿足于躺在沙發(fā)上刷視頻,又怎么去要求孩子在書籍中探索未知。
暑假雖已走過大半,但真正拿起書本,什么時候都不嫌晚。
轉自浙江宣傳公眾號,作者之江軒。
炎炎夏日,正好讀書。
對于放暑假的孩子們來說,用這兩個月遨游書海,再合適不過。
暑假前夕,學校、老師、媒體、出版社等都會給孩子們列出五花八門的書單,精心搭配了文學、科學、藝術、體育等方面的各類書籍,可謂是一道道“營養(yǎng)套餐”。
眼下,暑假已經過半,要說這些“營養(yǎng)套餐”吸收得怎樣,恐怕多數孩子不一定能達到預期。
近來就有家長向筆者反饋,雖然自己也希望孩子能多讀書,但發(fā)現不少書單要么不適合自家孩子,要么就是變成了讀后感、手抄報等作業(yè),孩子有抵觸。此言一出,不少家長紛紛“附議”。
一邊是社會各界的“用心良苦”,一邊是孩子們的“消化不良”,推動青少年閱讀,到底該何去何從?
溫州城市書房
一
“少年智則國智,少年強則國強”,梁啟超留下的鏗鏘語句,早已道出了青少年之于國家的意義。在青少年閱讀這件事上,家庭、學校、社會都達成了一致,不敢懈怠。
今年春天,國務院和省政府的工作報告中,關于全民閱讀,都由以往的“倡導”提升為“深入推進”。一張張書單,更是體現了社會各界對青少年的關心和期待。
然而,如此關心期待,是否真的能填補孩子們的精神需求?
其實,青少年暑期閱讀不理想,不能全怪孩子。“書單”也需要反思。
在網絡上搜索一下,各類書單大多仍以推薦紙質書為主。但是,讀物匱乏的時代早就過去了,現在孩子們要看、要聽的內容不是不夠,而是太多了。
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,多元媒介制造的視聽震撼遠遠勝于文字,長長的書單還能否吸引孩子們的興趣?
蕭山書城
當然,書單的推薦者自然也考慮到了這些問題。于是,伴隨書單,往往還會一起“布置”些讀后感、手抄報等任務來督促閱讀。但這些,反而成了閱讀的負擔,也就難免青少年敷衍讀過、應付了事。
歸根結底,有些書單過于“冷冰冰”,缺少了溫情的引導。有些書或許連推薦者自己都沒認真讀過,就一股腦地被推到了青少年面前,而至于孩子們讀不讀、怎么讀,都不是“書單”所考慮的了。
我們不能全然否認一張張書單的指導意義,而書單若是沒有真正落腳于閱讀這一行為,最后收獲的也將是“推而不廣”。
二
閱讀的目的之一,是拓寬眼界、認識世界。
說到底,推廣青少年閱讀,目標不在于讀的書多,而是要看青少年是否真的從閱讀中收獲了知識和樂趣,又是否發(fā)自內心地愛上了閱讀。
這些年,浙江推出了一系列青少年閱讀推廣活動,在實踐中得出了一些值得探討的經驗。
其一,愛玩是孩子的天性,也是孩子們認識世界的方式,面向青少年的閱讀推廣,也一定是順著天性而有所為,基于書本而不局限于書本,開發(fā)更多新“玩法”,尤其是引導孩子們多動手、多實踐。
早在2020年9月,浙江省社科聯與錢江晚報一起,發(fā)起了“浙里·悅讀”讀書會聯盟,至今已有24家成員單位,其中不少讀書會把青少年閱讀推廣作為工作重點。
比如今年夏天,鑫藏修公益書屋組織二十多位來自杭州市區(qū)的青少年,跟隨“走進宋韻”夏令營來到余杭百丈鎮(zhèn),觀察竹子的生長、體驗竹簡制作,最后在竹簡上謄抄宋代詩詞。這段經歷,讓孩子們對閱讀留下期待和快樂的印象。
讀萬卷書,也要行萬里路。到大千世界中體會知識的奧妙,在切身經歷中感知學習的快樂,閱讀才會產生入腦入心的效果,閱讀興趣也會提高。
其二,這一代青少年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,對他們來說,傳統(tǒng)閱讀也可以呈現為新媒介形態(tài)下的多元互動。
如果問問身邊的小學生,你會發(fā)現,不少孩子都擁有自己的社交賬號,甚至還有數千粉絲,他們說起短視頻制作來都頭頭是道。
“我是小小書香大使”公益短視頻活動中,許多孩子以“推薦人”的身份,向網友介紹書籍,分享閱讀體會。有的孩子甚至讀書、推薦、制作視頻都一手獨立操辦,孩子們的充實和自信,也就油然而生。
興趣是最好的老師。與其讓孩子悶頭讀書寫讀后感,倒不如讓他們以全新的方式去分享、展現和探索。
三
推廣青少年閱讀,培養(yǎng)興趣是第一步,往深了說,終究還是希望孩子們能在閱讀中,鍛煉獨立思考和鉆研的能力,幫助他們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克服一個個困難、實現一個個目標。
不久前,作家袁敏在新書《巴大叔和他的孩子們》里記錄了“科學特級教師”陳耀的故事。
這位在書里被稱為“巴大叔”的小學科學老師,在溫州當地小有名氣。為了帶孩子做實驗,開壞了自己的兩輛汽車,貼進去了十多萬元的科學實驗器材,每個周末還帶孩子去戶外“探險”。在他的引導下,孩子們一個個充滿了探索求知的欲望,為了揭開科學謎題,自發(fā)去尋找答案。
所以,“巴大叔”又何嘗不是孩子們的“隱形書單”?
“拔節(jié)孕穗期”的青少年更需要的是熱愛閱讀的“陽光雨露”,這樣的氛圍需要全社會一起營造。
只是,要把這些做好,遠比列一張書單要難得多。正如許多網友所說,如果大人們都滿足于躺在沙發(fā)上刷視頻,又怎么去要求孩子在書籍中探索未知。
暑假雖已走過大半,但真正拿起書本,什么時候都不嫌晚。
轉自浙江宣傳公眾號,作者之江軒。